目錄
農村發展
“十四五”時期鄉村建設行動:路徑及對策于法穩;胡梅梅;王廣梁;3-5
新發展格局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理論和路徑探究許詩源;郭雅媛;6-8
農村產業融合發展:成效、困境與對策思路鄭甘甜;陳勝;張開華;9-11
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的現實意義和實現機制孟凡釗;董彥佼;12-14
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思考李文婷;陳麗琴;15-17
美麗鄉村視角下農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與路徑選擇龔慧;18-20
地域社會圈理論下的閩南歷史鄉村振興發展探索——以廈門院前社為例劉麥瑞;21-23
“互聯網+”茶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策略研究張星海;24-25
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歷程、成就與基本經驗研究周笑梅;胡嘉慧;張露文;26-27
做好遼寧農村黨建工作引領鄉村振興于衡;28-29
著力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李現麗;30-32
農村智慧化公共服務供給:困境與突破周在娟;33-34
新時代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困境與優化路徑研究張巖;楊麗;35-36
農業發展
鄉村振興戰略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路徑探析——以大連為例李崇峰;37-39
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北省農業現代化推進路徑研究周繁;40-43
新時期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的若干思考莫秀超;44-46
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策略探究管輝;雷娟利;47-49
新時期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路徑研究李利英;豆丹丹;李鳳廷;劉威;50-52
城市近郊區發展家庭農場國內外經驗借鑒研究趙鑫;53-55
遼寧省化肥施用與水稻產量的時空耦合關系楊眉;于鳳泉;李志強;劉欣宇;孫富余;56-58
技術推廣與養殖戶綠色行為修正——源自兩省392個微觀數據的證據張婧雯;鄧須軍;徐立峰;59-60
遼西先導區建設環京津冀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的實踐和建議姜巖;61-62
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路徑探索洪名勇;何金福;63-64
鄉村振興背景下綠色食品的發展路徑劉秉祺;65-66
農民問題
農村相對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結構視域及綜合施策路徑王海娟;67-69
“后扶貧時代”非遺助力精準扶貧:耦合機理與優化建議王雪麗;彭懷雪;70-73
新時代脫貧政策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義衣永紅;74-75
從絕對貧困到相對貧困:精準扶貧的二次正當性轉變劉英;76-77
沈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宋玉靜;78-79
農民田間學校對職業農民勝任力影響研究綜述喬莉莉;80-81
互聯網發展對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研究——基于動態面板的GMM分析薛藝君;82-85
新時代背景下農村消費潛力的激發路徑呂思雅;86-87
資源配置
城鄉要素自由流動促進“雙循環”新發展格局的邏輯與理路陳含樺;88-90
我國秸稈綜合利用政策創設研究周腰華;王亞靜;91-93
遼寧省農村建設用地整理適宜性評價李東;雷國平;劉春濤;94-97
農地流轉意愿和規模如何影響農業現代化水平高靜;白佶;98-100
農地流轉中下鄉資本與農戶的博弈關系及合作模式——基于信任理論的研究李慧燕;101-103
我國農地流轉金融支持的現狀、問題與政策建議翟羽;王曉云;陳玉婷;104-106
發達國家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模式對我國的啟示李曉方;107-109
二輪延包到期后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路徑探析——以遼寧省農村土地承包情況為例王彬;110-111
“三權分置”視域下農村宅基地管理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申文君;112-113
加快家庭農場發展的財稅政策供給研究曹佩;114-115
鄉村振興戰略下財務管理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創新研究佟玲;田華;116-117
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對策邱金林;118-119
市場與貿易
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現狀、問題與對策程安;郭衛東;李國景;120-122
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化、標志特征、內在機理及實現路徑研究鄧雪霏;盧博宇;徐子薦;123-126
打造優質農業區域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王欣星;王新利;127-128
我國食糖貿易政策沿革及調整建議呂金蔚;129-130
網購生鮮農產品感知風險評價及對策研究于兆吉;湯飛;魏闖;131-133
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遼寧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探析劉巖;134-135
促進城鄉生產消費對接的現代物流體系優化研究吳海燕;弓永華;楊愛平;136-137
游客偏好視角下鄉村紅色旅游產品開發研究謝建宏;138-140
基于SWOT—AHP模型的休閑農業開發研究——以東莞市休閑農業為例賀茉莉;陳柏林;周虹;141-142
鄉村特色旅游產品開發困境與創新模式研究張艷;143-144